近年来,我国赴美就医的患者主要以癌症患者为主,而在癌症患者中,肝癌患者又占了很大的比重。那么,患了病是否非得到国外治疗,才能得到有效的医疗救治服务?国内现有的医疗救治技术水平,又到底如何?日前,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无锡市肿瘤学科首席医师华东教授。
在国内接受治疗这些比较方便
华东说,“中国的人口数量多,平均寿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已达到75岁以上,随之而来的是有更多的肿瘤病人。医疗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行业,中国肿瘤专科医师的工作量按人均计算远超其它国家,其技术以及熟练程度相应优于国外医生。对于一名大夫而言,手术量、病例量的累积,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医疗水准和质量。比如有新闻曾报道,上海肺科医院近年来一直接收国外医生进修学习,就是实证。”
华东告诉记者,现在,一些人可能觉得国外具有极为迅速的医疗救治服务,其实恰恰相反,国外的医疗保险所覆盖的医疗服务的预约周期相当长,比如在国内几天就可以完成的白内障手术,英国患者平均需要等待80天,荷兰需要40天;在实行全民医保制度的加拿大,一个胃镜检查预约一般需要半年。而那些迅速的医疗救治服务,价格都很高,比如一个简单的阑尾炎手术,中国医生的手术费用不超过2000人民币(含麻醉、术中监测和镇痛费用),而美国医生的手术费用高达8500美元。
所以这样就解释了一个国人可能不大清楚的情况:在国际上选择出国看病的,很多是来自美国和英国这样发达国家的患者。道理很简单,就是金钱和时间成本。而在这方面,国内医疗系统相对有优势,绝大部分患者就诊无需预约,绝大部分的检查、手术预约不会超过一周,而医疗费用绝大部分都被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特别在新医改的政策下,随着药品加成取消以及检查费用降低的实行,这种优势会更加突出。
目前,就拿肿瘤治疗来说,肿瘤的最先进的治疗策略基本上是全球实时共享,包括最新上市的药物、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中国研究者也牵头主持、参与多项临床试验,改写临床指南;国内抗癌新药的研发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研发上市的多个1.1类新药也出口国外。
另外,抗癌药物的进口审批制度(包括零关税)的改进,进一步提升了国内最新治疗药物的可及性。值得注意的是,现已证实,不同人种(比如亚裔和高加索)具有不同癌症基因突变谱,同样的药物,其效果、副反应具有较大差异(比如EGFR突变情况、化疗药物代谢情况),亚裔人种并不完全适应欧美的诊疗常规,这也是我们国内同行除了要紧跟肿瘤学国际进展之外,还同时有符合我国国情、匹配人种基因的相关指南。
国内医疗配套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一些国外已经获批的药物及疗法在国内尚未用于临床实践的情况是不少患者选择出国就医的主要原因。图/东方IC
“不同国度癌症治疗有着不同的优缺点。出国就诊的优点主要是接受的医疗配套服务好,但伴随的是高额的费用,交流、沟通上存在差异。国内的优点是费用低,各个专科具有技术过硬的医院、专家,缺点是医疗配套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华东说。
那么,该如何更科学地开展癌症防治工作?华东认为,首先,提高国人的意识。癌症发生最大的高危因素不是污染、饮食,而是年龄。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到75岁以上,随之而来的是高龄相关的癌症高发病率,这个无法避免。但我们也要知道,癌症完全可防可控,只要我们做到规范地定期健康体检,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治愈,1/3的癌症可以控制。
其次,注意生活方式改善,戒烟、戒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现在部分癌症有年轻化的趋势,研究发现,这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尤其对于有癌症家族史的人,更应加强健康体检,包括提前健康体检的时间以及进行针对性的体检。大家更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癌症,用积极健康的心态,要用科学的技术战胜癌症这个“敌人”。
相关专家还指出,从国内来看,不少人“肝癌=死亡”的观点,依然深深地植根于国人脑海中。但现在是时候转变我们对癌症的观念了。事实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通过正确的治疗,肝癌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一部分肝癌已经有望变成“慢性终生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