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1-14 浏览量:15400 【打印此页】
赵玉萍
2014年秋天的脚步,越来越紧。
秋日的暖阳下,她蹲在新家里晾晒的豆角堆前,整理着半干的豆角。一个面色平静的老婆婆,站在她身后慈祥地看着。不远处,她的丈夫在收拾那些秋菜……一家人平静度日,其乐融融。没有人会想到,她身后的这个婆婆,只是她的前婆婆。她在丈夫去世后,对婆婆不离不弃,直至再婚建立新家庭,她也没有与婆婆分开,而是与现任丈夫一起,精心照顾着80多岁的前婆婆。
2012年2月,她被评为吉林森工集团红石林业局第二届道德模范。2013年6月,她又被评为“吉林好人”。于是,她“带着婆婆出嫁”的故事也随之传遍远远近近的山沟、林场。
出嫁东北
丧夫儿媳明大义
她叫王玉珍,1949年9月11日出生于山东省胶州市马甸镇小后屯村,家有父母与三弟一妹,她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就帮着父母照看弟妹,做家务活,懂事、孝顺、能干,是乡里乡亲对她的评价。
王玉珍的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朴实忠厚。她记得那时家里还有爷爷奶奶,父母对老人都格外孝顺。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从小就懂得孝顺老人,爱护弟妹。
家在红石林业局临江屯的韩喜敬,在山东当地有一个远房亲戚,相中了勤劳贤惠的王玉珍,于是就牵起了红线。1968年,王玉珍19岁那年嫁进了韩家。
面对即将远嫁千里之外的女儿,王玉珍的母亲哭着千叮咛万嘱咐,让她嫁过去之后,一定要对老人好,爱护弟妹,要孝顺。当年娘的嘱咐,即便过了这些年,王玉珍至今还一直记在心里。
丈夫韩喜敬是红石林业局集经处路建队的工人,父亲因患肝硬化腹水早年去世,有一个老母亲崔金兰,还有一个时年12岁的妹妹。而韩喜敬是家里的顶梁柱,担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王玉珍一进韩家,就分担着丈夫家里的生活重担,操持家务,洗衣做饭,贤惠的王玉珍把家里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小日子倒也有滋有味。
父母家人都远在山东,王玉珍从嫁进韩家那天开始,就一直把婆婆和妹妹当成自己的亲人,凡事都先想着婆婆,念着小姑子。虽然自己比小姑子大不了几岁,但吃的、穿的、用的,只要是小姑子喜欢的、想要的,她都让着小姑子,像是对待自己的亲妹妹一样。
小姑子谈婚论嫁时,王玉珍就像自己嫁女儿一样,张罗着给她准备嫁妆,从新衣服、新被面到锅碗瓢盆……她都一手操办。婆婆落得个干嫁女儿,没怎么操劳,逢人就夸自己有一个好儿媳妇。
嫁进韩家后,王玉珍先后生下五个儿女,家里的日子愈发艰难。
几年后,因红石林业局发展壮大,王玉珍也被招进林业局,成了一名工人,和丈夫韩喜敬一样,都是林区最普通的工人,全靠工资过日子,所以每个月都要精打细算,但是不管怎么打算,给婆婆打针吃药的钱她都要预留下来。
每个月,领回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婆婆这个月的药买回来,再买来婆婆爱吃的瓜果蔬菜。王玉珍想过:婆婆这辈子不容易,37岁就守寡,吃了多少辛苦,才带大这一双儿女,其中一个还做了自己的丈夫,为这,她就要孝顺她一辈子。
从她了解到婆婆的经历开始,就打定了主意:要让婆婆幸福,不能让她再吃苦头了。
她宁可瞒着婆婆亏待自己的儿女,也不让婆婆受一点委屈。
一家七八口人的生活,就这样每天在开门七件事中度过。
常年累月的操劳,让也上了些年纪的王玉珍先后患上了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有一天,婆婆听说儿媳身上这么多病,就说:“都是因为我才把你拖累成这样的……”
王玉珍笑了:“哪是呢,是俺岁数大了。再说自从俺嫁进这家门儿,咱就是一家人,能伺候您,就是俺今生最大的福气,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流水经年,光阴荏苒。王玉珍的孩子们发现:每当妈妈出远门,要回来的那天,奶奶都会在路口等妈妈。直到现在,只要王玉珍出门,不管什么时候回来,崔金兰都会等在路口。
王玉珍一生生育过5个孩子。每次在她准备坐月子时,婆婆都会提前把鸡蛋攒好。
王玉珍感受到婆婆对自己的好,对婆婆更是细致周到地照顾着。有一年秋天,婆婆总是咳嗽,怎么吃药也不见效。后来,王玉珍听邻居说了个民间偏方:香油冲鸡蛋水,能治顽固性咳嗽。王玉珍就开始每天早上都用香油冲好鸡蛋水,送到婆婆的床边。不久,婆婆的咳嗽果真好了许多。
王玉珍的5个孩子,除小儿子外,其余几个孩子都在当地参加了工作。
后来,小儿子大学毕业后,在长春找了份工作。到了结婚年龄,需要在长春市买套房子,儿子却不忍心向父母开口。王玉珍老两口下决心要帮儿子买套房,可自己的积蓄远远不够。从来不张口求人的王玉珍,无奈之下只好向亲戚们东挪西借,凑足几万块钱给儿子交上了首付。
房子买下了,可欠下的外债,却成了韩喜敬和王玉珍的一块心病。
为尽早还上这笔钱,年过半百的韩喜敬又拿起闲置多年的瓦匠工具,起早贪黑地去外地打工赚钱。
2003年,重压之下的韩喜敬突发心梗,再也没有醒过来。
丈夫猝然离世,王玉珍整天以泪洗面,几乎到了万念俱灰的地步。那些天,她觉得自己的天全部塌掉了。可是转身看看婆婆,她不得不冷静下来:婆婆其时已70多岁,她无法承受老年丧子之痛,终日精神恍惚,哭着说要跟儿子一起去。
王玉珍强忍悲痛,把自己的铺盖搬到婆婆屋里。每天打足精神陪她说话、聊天、散步,不停地劝慰婆婆,拉着她去左邻右舍唠家常,晚上陪她一起睡。
夜色深长的日子里,王玉珍说着说着,就听到婆婆鼾声轻起。
耳边听着婆婆的轻鼾,王玉珍的眼泪却无声的滑落下来。经常整夜瞪着眼睛,想日后的生活,想已经走了的丈夫。
王玉珍只能这样暗自伤怀,哀叹晚年失夫的痛苦。
……几个月过去了,婆婆的脸上才重新有些了笑容。
但婆婆心里想的是什么,王玉珍不问也猜得出来:自己的儿子没了,怎么还好跟儿媳妇住在一起,让人照顾自己呢?儿媳妇才50多岁,总不能陪着自己这个老太婆过一辈子吧?更何况自己还有一个女儿呢?
有一天,找准时机,王玉珍主动对婆婆说:“从嫁进韩家门那天,我叫了您一声娘,您就永远是俺的娘。不管他在不在,您都是俺的娘!俺走哪都会带着您……”
婆婆听明白了,突然泪眼婆娑。
再度出嫁
带着婆婆尽孝心
生活一如从前平静如水,滑向岁月深处。
婆婆一如既往,一直在王玉珍的身边。婆媳两人朝夕相伴,融洽如水。
妈妈王玉珍对婆婆好,儿女们有样学样,从小也都像妈妈一样孝顺奶奶。
后来,儿女先后成婚,分家另过,家里也就剩下了王玉珍和婆婆。但走出家门的孩子们更是极尽孝道。每逢周末,不管谁家有多忙,都会回到家里陪母亲和奶奶。
大女儿还特意在王玉珍家附近买了一所房子,与妈妈为邻作伴。
韩喜敬去世后,经常有人给王玉珍介绍老伴。
但王玉珍一直坚持一个条件:再婚,就要带着婆婆出嫁。这还不算,还要男方必须住进韩家。
一些单身老汉,一听这两条“高压线”,都摇头不已:本来,大家年纪都不小了,再带着一个70多岁的“老婆婆”……后来,连保媒的人都不太理解王玉珍:你
这时,王玉珍总是不假思索:“婆婆和我在一起呆惯了,去哪都不成啊!”
2009年,在老伴去世6年后,经介绍,王玉珍与红石林业局退休老工人高绪睿相识。
高绪睿老伴儿去世多年,家有两女三子。儿女们对他都很孝顺,主动张罗给父亲找个老伴儿,但高绪睿一直不松口。
认识了王玉珍,了解了她的为人,也知道了她和婆婆的故事,高绪睿有点动心了:王玉珍是个好女人,她对婆婆的一片孝心就令人感动。
高绪睿的儿女为了让父亲早日完婚,还特意把父亲原来的楼房重新装饰一新,就等着娶王玉珍进门。
王玉珍却犯起难来:高绪睿也是个好人,也希望有这样一个好老伴儿陪自己终老。
但是经过反复思量,她向高绪睿也同样提出了那两个条件,并坚持:有一个条件不答应,都不结婚。她想过:老婆婆在自己家里生活了一辈子,突然跟自己嫁到别人家里,陌生的生活环境,她适应不了,就可能让老婆婆身心受伤。那样的话,就宁肯不再嫁了!
了解到王玉珍的想法后,高绪睿爽快地答应了:“到哪都是过日子,在谁家都一样,老人谁都有。”
为此,高绪睿还劝孩子们:王玉珍对婆婆都那么好,对其他人也不会错。
高绪睿也是个性格耿直的东北汉子,平日里爱喝点小酒。
结婚后,王玉珍每天都会做两个婆婆和高绪睿都爱吃的菜。而她自己却很少动筷,她已经习惯了这样侍奉着婆婆。看着婆婆高兴,她就觉得很幸福。
每到深秋,王玉珍和高绪睿都会推上三轮车步行十几里路,去野外捡拾农民遗弃在地里的玉米秸秆儿。高绪睿想:捡一车秸秆就能烧一个星期。一来省钱,二来也少给儿女们找麻烦。
2011年4月,远在山东的92岁老母亲病危,王玉珍弟弟打来电话说母亲总念叨她,让她快回去看母亲。
王玉珍为照顾婆婆,已经很多年没回娘家。没有机会在母亲面前尽孝,让王玉珍觉得十分内疚:自己亏欠母亲的太多太多了。
那天,撂下弟弟的电话,王玉珍就哭了。
高绪睿笑了:“你去吧,你不在家,我会像你一样伺候娘的,你放心去!”
王玉珍千叮咛万嘱咐,才回到山东老家。
王玉珍走后,看到高绪睿笨拙地照顾着奶奶,王玉珍的大女儿就坚持让奶奶和高大爷都住到她家来,几次三番,高绪睿无奈,只好让老人去了孙女家。他觉得自己既不能照顾老人,还要麻烦大女儿,心里过意不去,就回到自己女儿家。自己再时常到王玉珍大女儿家看望老人,买些水果等老人爱吃的东西。
王玉珍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但还是晚了一步。
她没能让老母亲看她最后一眼。王玉珍懊悔万分,肝肠寸断。
她涕泪横流,在母亲灵前长跪不起,放声痛哭:“娘,我对不起你,对不起你呀……”
东北的婆婆听说儿媳王玉珍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难过得含泪催促孙子孙女们赶紧去山东,并一再叮嘱:一定要照顾好你妈妈,别让她再倒下了,她也不年轻了啊!
2012年2月,王玉珍荣获红石林业局第二届道德模范。
在局里举行的颁奖仪式上,只有王玉珍一个人缺席。
原来,王玉珍回山东老家了。
原来,那是母亲去世第一个周年忌日,她一定要回去祭拜。
她长跪在母亲坟前,忍不住再度失声痛哭:母亲生前自己未能尽孝,如今只能面对青草新坟忏悔……
半世孝心
新家再续儿媳情
2013年,随着红石林业局棚改楼房的动土拆迁,王玉珍家的平房也在拆迁范围内。
要搬新楼了,一家人都很兴奋:老两口再也不用为烧柴发愁了。但王玉珍发现:婆婆却不怎么高兴,而且身体总是病恹恹的,这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情况。
老人一直都是精神矍烁,身体甚至比王玉珍都要好很多。
王玉珍和孩子们把婆婆送到医院,医生建议住院治疗调理。
这一年,王玉珍也65岁了。听说婆婆要住院,她心急上火,孩子们就劝她在家好好休息,奶奶由他们来照顾。
但王玉珍不放心,她已经侍候婆婆一辈子了,很多时候,娘俩在一起时都不需要语言,她就知道婆婆要干什么。所以她仍然坚持每天去看望婆婆,一个星期后,婆婆出院了,回家来后,婆婆也不爱出去串门了,也不爱聊天说话了,总是坐在炕头上,若有所思,心事重重。
新房子当年竣工,一家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看新房子,打算着怎么装修,尽快搬进来过一个暖冬,过一个不用烧柴火的冬天。
但是回到家,王玉珍发现婆婆更加闷闷不乐了。她就问婆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婆婆说没事,王玉珍心里一直有些纳闷。
新房子在紧锣密鼓地装修中。
那些日子,王玉珍和高绪睿忙得脚不沾地,很快就到了搬家的日子。王玉珍领着婆婆上楼,一进家门,她就告诉婆婆哪里是厨房,哪里是卫生间,这些东西都怎么用。送老人来到她的卧室。这时,婆婆眼睛才猛然一亮,王玉珍指着那铺炕说:“娘,这是特意给你装的电热炕,是电热的,不用烧柴火。”老人阴了好多天的脸,现在忽然有了笑容。王玉珍这才明白:原来,老人一直担心上楼就没有热乎火炕住啊!
婆婆看着这个比女儿还贴心的儿媳妇,开心地笑了。
原来,王玉珍早就想到这个问题:老人住了一辈子火炕,如今80多岁了,你再让她住床,她肯定不会习惯。所以,在新房子装修时,她向孩子们提出的惟一要求就是要把床打成炕那么长,然后安上电热板,再铺上炕革,就跟从前平房时住的炕一样……
2014年夏未的一天,王玉珍大女儿在陪母亲和奶奶散步时,发现母亲走路有些不正常,就问母亲有什么感觉。王玉珍摇摇头:没什么感觉。
但大女儿意识到有问题,立刻叫来妹妹、妹夫开上车,带着王玉珍去桦甸市人民医院,检查结果是脑梗。医生说:幸亏发现得早,治疗及时,才没发展得那么严重。孩子们意识到:母亲王玉珍已不再年轻了,不能再像从前那么辛苦劳作了。
大女儿家就在附近,她分担了照顾母亲一家的重任。现在,她每天都回家几次,帮母亲照顾奶奶,做些家务。
得知消息的小姑子也急忙赶过来看望王玉珍,并说打算接母亲去自己家里照顾。可没想到的是,婆婆不愿意,王玉珍也不愿意。王玉珍说:娘在我身边呆惯了,去哪都呆不住,你也别担心,我自己能行。
看着已经不再年轻的嫂子,小姑子沉默了。原来,王玉珍不愿意婆婆去小姑子家,一是因为婆婆和自己呆得最习惯,二是小姑子身体本来就不好,现在还要照顾小孙子,她担心小姑子再累出什么毛病来,会让婆婆更上火。但将婆婆留在身边,不是她不怕累,而是她怕年迈的婆婆离开她会不适应,会影响身体健康。
如今,婆婆身体仍然硬朗。虽然新房子在二楼,她也能一天下好几趟楼去遛弯、散步。
现在,王玉珍每年都能回一趟山东老家,看望自己的老父亲。因为,老伴儿高绪睿能把婆婆侍候得很好,这让她很放心。
去年,山东的一个侄子结婚,她也回去了。
王玉珍的弟弟说:现在爹还活着,大姐回来是看望爹。等爹没了,咱们就去东北看大姐。
弟弟的这一席话,说得60多岁的王玉珍感慨万端,唏嘘不已:
19岁那年出嫁,跟着韩喜敬一路向北,光火车就坐了好几天。那时,虽然知道自己离家越来越远了,心情很是沉重,但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在东北住上几年,就可以回老家了。没想到,这一住就是一辈子。
如今,90多岁的老父亲身体还算硬朗,王玉珍一回到家,就陪在老父亲身边,洗衣做饭,竭尽所能。她每天都在拼命地干活,以减轻自己心里对母亲曾经的愧疚。
她想:自己就是干多少活,也无法弥补心中的遗憾,自己不仅没能在母亲跟前尽孝,连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现在就剩下老父亲了,我要好好尽孝,只要爹活着,每年都要回去陪陪他伺候他。
如今,已经66岁的儿媳王玉珍,陪伴着88岁的婆婆已走过近半个世纪的时光。
如今,婆婆也知道王玉珍的心思。只是,在儿媳回山东老家的那些时日里,她很想王玉珍。
(本版摄影 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