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18 浏览量:321 【打印此页】
内容摘要:襄河农场通过强化思想引领,筑牢基层治理的思想根基;把握舆论导向,营造基层治理的良好氛围;整合文化资源,凝聚基层治理的精神力量,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风根本转变”的良好局面。
在农场企业化改革后,襄河农场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以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风根本转变”的良好局面。
一、强化思想引领,筑牢基层治理的思想根基
襄河农场建立了常态化的学习机制,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100多场次,开展专题研讨交流60多场次。同时,邀请了黑龙江省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宋红丽教授来农场,做意识形态工作专题辅导,为党员干部解疑释惑;还组织开展主题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开展了“理论宣讲下基层”活动,5支宣讲队伍深入到各管理区、社区,向职工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还以“八五”普法为契机,播发法治讲座5期,向群众发放法律宣传单2000多份,通过“法律下基层、送法到田间”等活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气。
二、把握舆论导向,营造基层治理的良好氛围
襄河农场广泛宣传职工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先后选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淑芝,她从1998年从事环卫员工作,一直干到退休;上榜“龙江好人榜”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苏珍,她不离不弃、悉心照料高位截瘫丈夫3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第四届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的高磊,他不顾个人安危、勇救落水儿童。发挥网格作用,广泛收集民意,农场党委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通过86个“党员网格责任区”广泛收集民意,对群众关注的城镇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当作大事来抓。2024年,投资600余万元,改造供热、供水管线及配套设施,维修改造路灯238盏。同时,还投资5349万元,实施侵蚀沟和鱼眼泡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利用项目资金,解决了多年来困扰职工的出行难题。通过民生项目建设,及时回应了群众诉求,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三、整合文化资源,凝聚基层治理的精神力量
襄河农场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农场党委把“尚德、友爱、创新、卓越”作为企业精神,并通过强化“四个素质”提升工程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还通过“四个推进机制”,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职工技术培训机制,开展科技示范园区现场教学8场次,“科技之冬”培训6场次;建立职工思想教育机制,开展行为理念教育7次,促进群众良好习惯养成;建立民主议事机制,成立管理区民主议事小组6个,全程参与和监督“北安模式”的推广落实;建立典型宣传机制,宣传先进典型5次,达到教育群众、提升素质、促进发展的目的。居民自发成立了舞蹈、太极扇、秧歌、滑冰等8个文体协会,拥有会员600多名,各协会常年组织活动。同时,农场还以党支部为单位,轮流坐庄,在广场举办文艺演出5场次。近几年,投资100多万元,为活动中心更换了门窗、暖气片和管道,并把闲置的俱乐部改建成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坚持每天开放。
襄河农场将全力压实政治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守好阵地、管好队伍,切实维护农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襄河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党委工作部部长)
来源:北大荒融媒体
初审:李卓
复审:宋巍巍
终审:辛菁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