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时间:2024-01-03         浏览量:227         【打印此页


“文化和心理是观察社会个体身份的更为基础也更为本原的维度,毕竟外部组织结构对于社会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终究是要通过‘文化渗透’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触达个体的心理层面,才能真正促成‘认同’”。本质上,社会组织和网络社群是通过“文化”这一关键变量来影响社会个体的身份认同的,同时“情感、价值与信念等文化观念也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因此,抓好国家主义导向的文化建设,可以有效避免横向离散引发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认同危机。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歇,多元意识形态的交织与冲击是国家认同危机的源头。面对复杂全球化,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这既是由党的自身特性和优势决定的,又是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任务的迫切需要。新征程,社会文化构成日益复杂:先进的与落后的、积极的与消极的、民族的与外来的。在面对这些复杂多元的思想文化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多元思想文化冲击导致的认同困境,否则,就会造成文化认同上的混乱,进而引发国家认同危机。一方面,“互联网是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利用互联网来操控舆论导向颠倒黑白,而网络虚拟社群成员个体身份认同及其表达都是在特定的网络平台上进行的,容易受到敌对势力错误思想的干扰,从文化思想上被他们左右,带来严重的国家危机。另一方面,一些社会实体组织是操控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比如商业组织的“拜金主义”,非营利组织的所谓“普世价值”,其本质上宣扬的仍是西方价值观,是西方试图将全世界纳入其霸权体系的意识形态工具。要深入开展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敌对势力的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念进行批驳。着力打造一批党带领下的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掌握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为国家民族认同构筑起一道坚固的意识形态防线。

 

作者:于春洋 刘鸿鑫

 

作者分别系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决策与信息》2024年第1期


 

  • 红林网站

  • 红林微信

  • 红林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