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指尖上的鬼斧神工

时间:2023-05-04         浏览量:781         【打印此页

来源:科普时报

 “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与苏绣、粤绣和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湘绣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看,当时湖南的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钦叹的水平。之后,湘绣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至清代末年,长沙沙坪一带“家家有绣女,村村有能手”,湘绣作坊、庄店应运而生,声誉与日俱增,具有极高的传统手工技艺价值和地域性文化艺术价值,成为湖南乃至中国的“艺术名片”。

湘绣题材广泛,品种繁多,既有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珍品,又有实用大方的各种各样日用品,如时装、挂屏、手帕、被面等;既有壮丽豪放的巨型作品,又有玲珑精巧的小件。有的富丽堂皇,有的典雅端庄,各具特色,雅俗共赏。

留学生在湖南湘绣博物馆感受针尖上的湘绣之美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湘绣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色绒线绣制而成。构图严谨,图案逼真,色彩鲜明,形神兼备,远观气势磅礴,近看巧夺天工。常以国画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为基础进行刺绣,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巧妙地将传统绘画、诗词、书法等艺术融为一体,运用丰富的针法和千变的线色,精细入微地表现所绣物象的自然纹理。绣线讲究,要经过荚仁液蒸发处理后再裹竹纸拭擦,使丝绒光洁平整不易起毛,便于刺绣操作。此外还要织花线,让每根线染色都有深浅变化,刺绣之时自带特效,有晕染效果。湘绣的劈丝技术颇为精湛,细若毫发,极其精细,这种极为工细的绣品称为“羊毛细绣”。

湘绣人文画配色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日用品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籽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枝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一幅优秀的湘绣作品,从制稿、临稿、选料、印版、配色、饰绷、刺绣、拆绷、整绷与饰裱,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刺绣是核心环节,千万次劈线穿针,累月经年,沉潜修心,是湘绣艺人的不二选择。岁月不语,却回答了所有的坚持,湘绣迎来针尖之盛,绣出炫丽华章中的精彩作品。

狮虎是湘绣作品的一绝。为表现猛虎的霸气,神态的灵气,皮毛的质感,“鬅毛针”横空出世,即丝线排列成聚散状撑开,一端粗疏、松散,一端细密、绵柔,观之如真毛一般,又隐隐显现出花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湘绣的另一绝,是从单面绣发展为双面绣,从双面绣发展为双面全异绣。即在一块透明绣料上,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例如,一幅《狮虎》座屏绣品,一面是仰天长啸的出山虎,八九种色线绣成的虎眼咄咄逼人;另一面是俯首夜行的下山狮,纤毫毕现的毛发似乎可随山风拂动。一正一反、一上一下,跃出两个迥然不同的猛兽形象,令人瞠目。因此,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在刺绣中形成独树一帜的流派。

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蜚声海外,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人们称誉其“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百年纪念博览会”上,沙坪湘绣作品《罗斯福总统像》惊艳世界;1995年,长沙市沙坪镇被国务院授予“中国湘绣之乡”称号;2006年,湘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指尖上的鬼斧神工,彰显了湘绣艺人水滴石穿的艺术灵魂,传递着千年凝聚的刺绣工匠精神。新时代针尖之梦,正从年轻人指尖愉快地苏醒!

 

 

  • 红林网站

  • 红林微信

  • 红林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