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落叶松枯梢病

时间:2022-10-06         浏览量:771         【打印此页


危害

落叶松重要病害之一,对落叶松人工林造成严重威胁。是一种危险性传染病,危害极大,列为国家检疫对象。危害1-3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当年新梢,6-15年生的幼林发病较重且普遍。

 

症状

7月上旬开始发病显现症状,一般先从树冠上部或主梢开始发病,然后由树冠上部向下蔓延发展,加重病情。初病时新梢嫩茎部逐渐退绿,变为烟草棕色,绸萎变细,顶部弯曲下垂呈钩状,暗褐色,仅顶端残留灰紫色枯萎叶簇。自弯曲部向下5 - l125px 的枝梢脱叶,渐干枯呈浅黄棕色。发病较晚者,由于新梢木质化,病梢常直立枯死而不弯曲。病梢表面常溢出水滴状或块状松脂。如连年发病,树冠呈扫帚状丛枝,树木生长量明显下降,甚至全株枯死。受害林分,轻者病树呈单株或几株的零星分布,重者十几株或几十株呈团块状,甚至连片为害。新梢发病后10余天,在梢端残留叶簇或弯曲的茎轴部表面,可见散生隆起近圆形的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同时,在其下部的病梢表面也常见散生针头大的小黑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8月末至翌年6月,在梢端残留的病叶表面、病梢表皮下或皮层纵裂缝中可见单生或数个相连的圆形至长椭圆形小黑点或黑粒,为病原菌的子囊座。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未成熟的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梢和梢端残留病叶中越冬。在吉林省,一般6月中旬子囊腔中的子囊孢子陆续成熟,借风力传播。分生孢子靠雨水淋洗、飞溅和风力传播。共同构成当年的初次侵染源。前者起着远距离传播侵染的作用,而后者,在近距离传播侵染中的作用尤为明显。病菌通过伤口侵入,潜育期11-15d6月下旬或7月初始见新梢发病,7月中、下旬急剧显现症状,8月中旬至9月上旬症状最明显。7月中、下旬,在当年新病梢和梢端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器,成为二次侵染源,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8月末至9月初,在病梢上陆续产生子囊座,进入越冬。

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孢子飞散期。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为孢子飞散盛期。如遇连续降雨,孢子飞散数量迅速增加,出现孢子飞散高峰或高峰期。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黄花落叶松、朝鲜落叶松、海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等都能感病,但日本落叶松感病最轻,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黄花落叶松易感病。大面积落叶松纯林病重,而落叶松与核桃楸、水曲柳、洋槐等阔叶树种,或与红松、樟子松、红皮云杉、杉松等针叶树种人工混交林,或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病轻。自苗木、幼林至30年生成林都能感病,以6-15年生的幼林受害最重。该病的发生与当年降雨量关系密切,尤其678月份连续降雨、相对湿度大,温度高的年份病情重。在山脊、山口、山坡上腹,河谷两岸和沿海附近的迎风林带,林缘、林间道路两侧的林地,或土壤瘠薄、黏重、排水不良,造林密度过大,以及经营管理不善,村屯附近割草放牧而导致树木生长衰弱的林地,病害均重。

分布

黑龙江、 吉林、辽宁。

 

 

  • 红林网站

  • 红林微信

  • 红林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