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不会说话的宝宝只需要吃饱睡足就能健康成长,又或许你想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掌握外语、音乐等技能,但科学研究表明,这两个常见的情况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6次就够了,有毒害的应激反应只要6次,就会对婴儿的大脑产生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在健康中国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上说,出生后最初的1000天会对一个人的语言和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无视、不陪伴、打骂都被视为有毒害的应激反应。
韦钰将应激反应分为三类,一类是正常的应激反应,比如打针、考试等;一类是在容限范围内的应激反应,例如看到火灾、家人去世等,在亲人的支持下能够回到原状体;第三类是有毒害的应激反应,就是严重的、经常发生的、长期的伤害,又缺乏养育者的支持。
“不是吃饱了,穿暖了,周围挂满了玩具就是幸福童年了。一定要有能够和婴儿互动的、有温暖感情的稳定教养者,才能避免第三类应激反应的发生。”韦钰呼吁。 韦钰举了一个常见的情景。现在很多家长直接将婴儿交给家政从业者照料,“两个育儿嫂遇到一起,自己聊起来没完,完全忽视婴儿,长期下去对孩子的影响就可归为第三类应激反应。”
研究表明,第三类应激反应会使得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系统的协调腺体)无法回到正常状态,孩子在长大以后没办法有正常的应激反应系统。
这意味着成人后,难以控制情绪,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容易形成上瘾行为、自杀和发展出各类反社会行为。
科学家对30岁左右自杀的人体进行了脑切片研究,发现海马体有很多损坏,从幼年时期开始形成。
更令科学家惊讶的是,早期经受的困扰,会实质性地嵌入儿童的生物系统,改变他们的生物基础和发展过程。还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表观基因遗传机制,进行后代传递。也就是说,早期的危害留下的痕迹,会轻松地嵌入到一个人的基因中,甚至传承下去。
因此,早期1000天的困境将可能“入脑三分”,成为人一生的困境。(kb103